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国际合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元社会群体不断涌入聚集,在流动人口集聚区、拆迁安置区、村改社区等区域,逐渐形成了“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在这些区域既有原住民又有新市民,既有高知识、高收入人群,又有城市建设者、新就业群体等,在基层治理中存在公共设施缺、治理力量缺、基本服务缺,人员复杂管理难、矛盾纠纷化解难、人居环境整治难、资源要素调动难的“三缺四难”问题。
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一项新课题,拱墅区聚焦流动人口集聚区、拆迁安置区、村改社区等人口密度大、人员构成复杂的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在疫情防控和基层治理中暴露出的人员底数不清、组织运转不畅、力量支撑不足、资源统合不够等问题短板,把居民小区(网格)作为最小作战单元,以“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为抓手,坚持系统性重塑,建设变革型组织,搭建“向下扎根到底、向上自我生长”的树状组织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支部支撑、小区(网格)落实、党员参与的治理格局,探索打造“党建统领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和常态化无疫单元创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党组织统领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工作模式成为全国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1、数字赋能厚植“治理土壤”,实现信息底数“一屏清”。针对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信息底数难摸清的问题,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三方办工作基础,创新开发“红色三方在线”,形成“一小区一地图一档案”,夯实基层治理工作基础。一是率先划定小区厘清楼幢。以规资地图、房管数据为基础,按照“平时能管理、战时可闭合、规模适度化”原则,在全市率先科学规范划定668个小区,明晰8732个楼幢,统一名称、编码、范围,并全部落图“红色三方在线”,做到全区小区范围、楼幢数量基本摸清。二是探索数据交互以房管人。贯通杭州市智慧物业平台,纳接规资、公安数据,将产权业主、户籍、流口数据精准匹配到户,可为社区开展流行病学基础调查大幅度节省时间,目前产权业主只需授权即可精准到户脱敏查看。同时,逐步纳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出租户等人员身份类别细化信息,着力实现以房管人。目前,和记官网全区287家业委会、500余家物业企业、39140户业主完成平台备案,并申领在线信息卡。三是精准到楼到户点亮党员。将各街道掌握的党员基础信息导入“红色三方在线”,细化小区内党员为在册、在职、在地三种类型,在线上小区地图标注有党员的楼幢和居民户,可脱敏查看党员业主情况,让社区能精准联系党员居民户,切实增强了基层治理的红色引领力。
2、到边到底延伸“治理根系”,做到贯通执行“一盘棋”。聚焦战时指令快速传达、组织快速动员等关键问题,系统总结党组织领导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经验,发挥“一小区一支部一专员、一名党员一幢楼”的运行体系作用,推动基层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一是小区党组织协同三方。坚持边创建边完善边深化,在所有小区建立党组织,推动245个老旧小区专业物业(小区管家)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三方协同根基。以三方强基指数为评价标准,统合凝聚小区内的自管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拧成一股绳,确保战时在小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高效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小区专员统筹网格。放大711名专职社工担任小区专员的治理变革优势,压实他们代表社区指导小区党组织、指挥调度网格“三员队伍”“三支力量”的责任,将社区网格“问题排查模式”逐渐转换为“应急服务模式”,战时快速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党员骨干包楼联户。从小区向下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配齐配强楼道长、楼栋长,建立“一长三员”工作机制。分类建立各类型党员联系微信(“浙政钉”)群,推动牵头党员建立所联系楼道的居民群,发挥党员的“哨点”作用,做好群内正向引导。
3、条块统抓壮大“治理枝干”,织密力量聚合“一张网”。着眼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工作力量短缺的问题,健全完善平战结合的结对联系工作体系和精准下沉、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确保平时全员下沉、战时结对有效。一是“三联三领三服务”,条上力量沉下去。建立区领导联系街道领衔破难,机关部门联系社区领办项目,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领跑示范的“三联三领三服务”制度,推动平均每个街道有2名以上区领导联系,每个社区有至少有1个部门结对,每名困难群众有1名机关干部帮扶。按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进行编组,以“战时一天一轮班、平时一周一轮岗”为要求,推动“条上”力量紧紧附着“块上”,常态化充实基层力量。二是百名干部到一线,精干力量调上去。紧盯社区、小区治理难度,选派60名“老中青”干部在重点社区担任,落实196名机关党员干部在重点小区党组织担任兼职委员,具体指导帮扶基层治理工作,将下派干部现实表现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干部职级晋升、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党群同心微联盟,群众力量跟上去。推广“红茶议事会”“百姓圆桌会”等党组织领导下的有序协商议事机制,发动群众参与小区治理各项事务,推动群事群议、群策群力。广泛建立党组织牵头,周边商户楼宇、驻区单位、结对单位、居民达人领袖共同参与的党建微盟,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助力基层治理。
4、机制引领营造“治理生态”,涵养共治善治“一片林”。围绕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基层治理实践中协同联动不积极、资源共享不充分、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探索实施“上统下分、强街优社”改革,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健全常态化结对联建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优势,依托省市区街社机关党组织“五级联动”机制,并在全区开展机关部门、机关干部领办社区党建项目行动,推动全区各街道与10家省直单位、20家市直单位、57家区直单位达成联建共建项目200余个。二是打造街区化共建共享机制。聚焦解决融合型大社区公共设施缺、资源要素调动难等问题,创新开展社区党建、治理、服务“三位一体”片区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党建引领片区化社区建设,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加强社区资源统筹、空间重塑,打造共同富裕示范红色街区。三是建立信息数据贯通机制。紧抓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完善社区基本信息“定期采集、部门归集、场景转化应用”的数据贯通机制,破除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数据壁垒,让数据生产者也变成使用受益者。
一是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底座得到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在融合型大社区单元治理中的领导力进一步加强,贯通“社委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道(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主轴,形成“一核多堡”组织体系。所有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提升新组建业委会党员平均比例至57%,对10421名在职党员进行报到编组,实现每个楼幢都有党员联系。疫情期间,建立由100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应急突击队,抢抓时间推行抗原检测,支援试纸发放和现场检测,全市第一个启动抗原检测的社区、行业企业均在拱墅。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服务作用充分发挥,物业、业委会、党员代表、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如在疫情封控期间,由小区专员牵头,组建由小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物业经理、网格员、在职党员等骨干力量组成工作小组,主动承担隔离管控、核酸检测、采购配送等工作,实现小区良好自转。通过结对联建,职能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助力小区治理,今年以来已向基层投放共建项目1025个、经费支持200余万元。将楼宇较多的“两新”集聚区从传统社区中剥离出来,创新设立“商务社区”作为专属网格,吸纳网格内楼宇企业负责人、物业人员担任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等,全面参与区域基层治理,有效解决传统社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
三是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效果显著,上线“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将若干关联事项即成为高效联办,做到一次录入、一库汇聚、自动统计、一对多分发共享,实现基层报表填报数量减少77%,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打通数据上下壁垒,攻坚网格数字集成应用,组建攻坚小组开发“红领智治通”,一端集成红色三方在线、社区智治在线体系等,实现条线任务在网格一体贯通。
1、党建统领是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的动力引擎。实践证明,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难题,必须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组织严密、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优势,围绕基层治理的动力“主轴”,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沿着社区治理链条把党的组织触角延伸下去、拓展开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2、多元共治是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难题,必须牢固树立“治理共同体”的理念,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完善群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有效激活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化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社会组织的整合资源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凝聚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3、数字赋能是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难题,推动数字赋能是重要途径,必须紧跟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紧紧依靠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支撑,引导各级党组织积极对接、主动融入,以“最多跑一次”理念推进各项工作数字化转型,把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有效整合,积极探索更多具备实时在线、科学分析、精准预警功能的应用场景,推动各类政策“线上兑现”,党群需求“网上直达”、党务办事和公益服务“云上开展”,建成便捷高效的数字化“三个之家”,使基层治理“千条线”融为“一张网”。
- 2024-10-27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 2024-10-27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深远
- 2024-10-27 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 2024-10-27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 2024-10-27 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