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国际合作作者:刘洋(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习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对研究人文经济学提出了要求,也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融合自古有之,如《晋书》载“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则记载了孔子“庶—富—教”的治国“三部曲”。人口增加、物质财富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教化人心、修养民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繁盛、人文昌盛的美好生活图景。
在中国传统人文经济思想中,“义利之辩”可谓探讨人文教化与经济活动关联的典例。这构成研究人文经济学的一个思想起点。
“义”是道德、伦理、公义,“利”则主要指向经济利益,“义利之辩”凸显经济发展与教化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经济繁荣视为社会稳定和道德教化提升的物质基础。晏子认为“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强调道德力量在规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人文经济思想中,对人文经济学影响最为重大的是民本经济观。这构成研究人文经济学的思想支点。
民本经济观凸显政治与经济的密不可分,着眼安邦定国,体现经世济民,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观。《尚书》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根本遵循,具体到经济发展领域便是“富民”“养民”。
孔子进一步提出勿与民争利,宣扬“省力役,薄赋敛,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其思想,提出让百姓治“恒产”;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民本经济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反对侵夺“民所自有之田”,主张发展保护民财。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从“民本”到“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飞跃。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人文经济学的着力点是人文与经济的璧合,其最大创见与贡献不只是建构了“人文”或“有人文”的经济学,也不只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而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整合互动,从而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合力。
第一,人文经济学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特征的具体表达与内容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看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书写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物质保障,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让中国式现代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摆脱传统社会“物质贫困”、现代社会“精神贫乏”的普遍困境,是人文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
第二,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力量同经济力量协同发力”现代化动力的辩证考量与提炼总结。
和记app官网
人文经济学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用“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来打比方,深刻阐述了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形象地解析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人文经济学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双重动力,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只有文化繁荣展示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持续深厚的文化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三,人文经济学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目标的准确把握与深刻阐释。
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经济增长、物质富足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即“物”的现代化,更为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文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学“人文维度”的回归。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生动实践,阐释了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不断深化。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向度要进一步聚焦推动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交融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出发,经济社会发展要“见数”“见物”更“见人”。就研究而言,相对于经济数据、数量模型,更突出人的重要性。
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我们有条件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创造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使“旧邦”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新形势下,有必要让人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源泉、衡量经济发展的新尺度,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优质、均衡与可持续的发展,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等。
在苏州,“文化+”旅游模式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将园林、古镇、博物馆等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成发展城市“夜经济”的富矿;在泉州,“精神+”工商业模式打响“晋江经验”样板,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孕育、发展和壮大中国民营经济;在湘西,“非遗+”扶贫模式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幸福生活。
纵观历史,人文底蕴相对深厚、积淀相对丰厚的地区往往经济较为发达,但也存在速度快慢之分、质量高低之别,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文经济的时代化。
举个例子,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有着跨越千秋、博大精深的过往,同时也有活力十足、潮流鲜活的当下,不断形成适应时代环境的人文经济生态。
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能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 2024-10-27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 2024-10-27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深远
- 2024-10-27 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 2024-10-27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 2024-10-27 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