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国际合作习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互补互促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的关键是要把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在县域内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城乡要素双向奔赴、城乡产业共振发展的内生动力。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当聚焦“人、地、钱”等核心要素,着力破解阻碍城乡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各种障碍,重点降低县域城乡要素配置成本,保障乡村生产要素公平交易,避免城市虹吸效应。
从“人”的角度看,一方面,坚决破除农村户口在就业市场上的歧视性待遇,大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创业,积极发展城乡劳务合作,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切实降低各类人才在乡村工作生活的机会成本,促进城市各类人才采取投资入股、商业合作、兼职兼薪、定期服务、交流轮岗等形式广泛参与乡村振兴。
从“地”的角度看,一方面,着力解决乡村土地资源分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适度引导农民生活集中、企业生产集中、土地资源利用集中,探索促进土地资源规模高效利用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健全农村权益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实现路径,形成农村权益流转价格机制,将土地等集体资产真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钱”的角度看,一方面,和记ag大力促进乡村资金用于乡村,引导城市资金服务乡村振兴。同时,强化对服务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乡村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依法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等农村权益抵押融资,在涉农信贷、农业保险等领域探索更多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保障乡村经济组织和个人同样能够便捷获得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将新增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向乡村倾斜,通过县域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政府资金兜底功能,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一,更好地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细化开展县域城乡一体设计规划,不断优化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保障乡村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供给,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逐步连接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打通堵点卡点。另一方面,优化乡村地下管网建设,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尊重村庄肌理推动有机更新,提升乡村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
第二,重点强化对乡村医疗、教育的投入支持。一方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乡镇医疗资源布局,发展“互联网+”医疗,便利化开展线上转诊、复诊。同时,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参照城市居民标准,优化农民医疗报销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优化农村低保制度。另一方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发展数字校园,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上述两项举措都应建立在公共资金高效利用基础上。为此,要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在县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对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补贴力度,优化生态补偿政策,有效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县域。此外,还要加大精准帮扶力度,落实专项救助制度,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暂时性生活困难。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开发县域城乡公益性岗位,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防止规模性返贫。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和保护乡村资源,适时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强化现代技术应用,不遗余力地培养适应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新农人,引导各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之义在于因地制宜开发和保护好乡村资源。充分认识乡村资源禀赋差异性,准确把握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差异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规范发展乡村民宿、休闲露营等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还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
发展乡村产业,要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主动学习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升特色种养殖业增加值。一方面,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销地相衔接的智慧冷链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电商直播。同时,深入挖掘学习“村超”“村BA”等网红乡村经验,发展特色旅游业。此外,还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县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产业兴旺,人才是根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培养更多精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村服务的乡村本土人才,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一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贷款担保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推进“乡贤助乡兴”,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扶持力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 2024-10-27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 2024-10-27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深远
- 2024-10-27 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 2024-10-27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 2024-10-27 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