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资讯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就业资讯近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构成的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积极就业政策关注的主要方面。及时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趋势,根据其就业特征的变化,不断提升积极就业政策对这一群体的针对性,防止青年失业转化成长期失业。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持续上扬,202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9.9%,较上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较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出15.6个百分点,反映出青年人群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包含了该年龄段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个主要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16-20岁、21-30岁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6%、19.6%。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率相对较低,2022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这部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调查失业率为5.1%。因此,大致估算可知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较高,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亟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予以应对。另外,青年失业率的持续攀升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提高,不仅造成了我国近年来人力资本投资的较大浪费,也使得一些中长期的矛盾在短期内更快暴露。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青年失业率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季节性失业与长期趋势叠加的态势。以往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大多具有摩擦性失业的特征,即在毕业季失业率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逐步得到消化,青年失业率就会逐步下行。但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扬的趋势已经形成,意味着短期的摩擦性失业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转换成长期失业。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将导致个人失去“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断叠加,毕业季更高的失业率,在其后虽稍有回落,但难以恢复到毕业季前的均值水平。大学生失业的不断累加意味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摸清长期失业的具体情况。从就业统计看,仅仅观察失业率指标的变动,已经不能完整地反映青年失业状况的主要性质,针对个体失业时间的统计越来越重要。同时,从积极就业政策的应对看,针对处于失业周期不同阶段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有差异化的政策。这对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更多的脆弱性。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但其他群体很快恢复到正常的失业率水平,而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并一直上扬。这意味着同样的冲击,对青年群体更容易形成持续性的影响。当前,要高度关注疫情冲击消退后不同群体就业状况的分化。
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既有与其他国家相类似的普遍性因素,也有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与特定的政策举措相关。从很多国家的情况看,青年失业率高企与经济成长速度低、新增岗位不足、劳动力市场就业保护程度高有关。我们既要分析造成我国青年人就业困境的共性因素,也要理解中国特定发展阶段青年失业的原因,才能解决好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所产生的短期周期性矛盾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导致当前大学生失业率高企的周期性矛盾较为突出。从失业的性质看,失业率既包括因劳动力市场摩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所致的自然失业,也包括由于需求缺口形成的周期性失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少行业的需求缺口明显,导致周期性失业占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大学毕业生是对周期性失业较为敏感的群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大学毕业生是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其就业岗位大多数来自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缺口明显的情况下,新就业的增长速度由于经济收缩大幅下降,甚至停滞,大学毕业生失去了最重要的岗位供给来源,就业困难自然凸显。其二,在总体岗位缩减的情况下,就业保护程度高的群体,岗位损失的可能性小。“稳就业”的措施往往强调对现有岗位的保护,工作经验越多的劳动者,受到保护的程度越高,相比之下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可能因此抬高。
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源于结构性因素的长期积累,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化解矛盾。高校扩招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分析,高校扩招的确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供给,从而形成了就业压力。但如果简单地将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归因于高等教育扩张,则既无助于理解当前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也无益于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的扩张从总体上看是顺应发展需要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积累的模式转向以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必然对技能型人才产生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也迫切需要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必然是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当前更重要的是将高等教育扩张的结果在劳动力市场上转换成积极的因素,利用好这个红利。近年来,一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已经使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初露端倪,例如,信息技术、药物研发外包服务、部分高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已经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说明只要找到契合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兼容。
首先,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供新就业岗位。周期性因素产生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对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就业产生了更明显的影响。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在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化解周期性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其就业岗位无非有两个来源:新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已有就业岗位的调整。调整已有的就业岗位,有可能导致原有岗位上的劳动者失业,有悖于“稳就业”的政策宗旨。显然,为了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越多,越有利于解决青年就业。但近年来,城镇就业的增长逐年趋缓。影响城镇就业总量增长的因素很多,既与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有关,也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相关联。但从客观上看,一旦新增就业岗位的速度放缓,对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较之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既有岗位的流动而言,实现就业岗位总量的增加可能是更有效的手段。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发力,分析表明,服务业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服务业增加值缺口一直没有得到弥补。当前迫切需要出台专门的措施,实现服务业的稳定和增长,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其次,加大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一方面,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加强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同时,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护理机构等的人员配置面临日益严重的短缺。目前,从事医疗卫生和社会护理行业的大学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量的7%。如果将该比例由7%再提高1.5个百分点,并适当向专科生倾斜,将会为毕业生增加15万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见习岗位。对于一时难以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临时的见习机会有助于拓展他们的就业视野、提高就业能力、延长择业周期。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总就业约为2000万人,按1%的比例设置3个月的见习岗位,可以为20万大学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按每人每月补助2000元计,从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12亿元,即可实施该计划。
最后,不断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大学生失业率不断累积、攀升,是一些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推动的结果,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这些矛盾。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首先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解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当前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趋势的不断恶化以及失业周期的不断延长,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要把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瞄准对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方案,避免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避免失业由短期失业、摩擦性失业向长期失业、结构性失业转化。另外,从长期看,要不断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通过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为青年人就业打开空间。
青年是创业的最主要群体,而大学生应该成为青年中创业的中坚力量。创业带动就业是实现就业倍增、缓解青年就业紧张的重要途径。但创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很明显,要利用好现有的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手段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解决好青年创业的融资难问题。另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毕业生初涉市场,缺乏经营和管理的经历,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的制度壁垒,就是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此外,还需要完善创业失败的社会化支持体系,通过延伸失业救助等手段,扩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范围,降低大学毕业生因为创业失败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增强他们的创业意愿。
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当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是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以往依靠生产要素的积累,转变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上来。虽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就业结构变化,在客观效果上可能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已有的研究表明,就业结构变化引起技能需求变化,而年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结构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继续推动新发展阶段的既定目标任务落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积极效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和记app官网
- 2024-10-27 “就业在线”联手名企为大学生提供岗位服务
- 2024-10-27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7月上线场招聘活动
- 2024-10-27 湖北:“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 2024-10-27 中国大学生就业网“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场招聘会”
- 2024-10-27 【双选会】首都大学生就业专场网络双选会--信息通讯与互联网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