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视频
院系设置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院系设置和记平台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最终汇报于2024年6月1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主题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吴淞创新城地区城市设计”。作品正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览,欢迎大家前往参观。
2024年6月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的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最终汇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吴淞创新城地区城市设计”为题。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及同济大学的六校师生展示了各自的设计成果。
最终汇报的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刘宛副教授主持。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走过12年,历经两轮之后再次来到清华大学。
武廷海教授表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恰逢“六一”儿童节,预示着未来可期、前景无限。弹指一挥间,走过十二年历程“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即将迈向新的征程。十二年前倡导的联合毕业设计形式,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毕业设计的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在培养规划后继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十二年,“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应如何开启,如何在已积累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石晓冬院长代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欢迎大家。他表示,规划馆是大家共同的殿堂,能够在这里见证到六校同学们的最终毕业成果,非常荣幸。经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在不断地进步,老师们也在悉心教导。实际上,师生们保持了一颗童心,去观察规划、建筑、城市、乡村,去用心地体会与理解,最终用毕业设计,给童心一个记载、一个告白。从城市工作角度来讲,从成年人的工作角度来讲,毕业设计也是开启新的一段学习、研究工作的开始。预祝大家在此次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在之后的各种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取得成绩。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保持恒心,保持对城市的兴趣,和为人民服务的兴趣,让人居环境更为美好,这是规划的意义,也是专业的意义。
石楠秘书长首先代表学会表达了对六所高校、北京市规划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各位点评专家的衷心感谢。他表示走过十二年历程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已在行业及相关领域树立了标杆。在大学生活完美收官阶段,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一环,将带给同学们双份的收获,同时也是检验同学们学习及老师们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需要从学科到行业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本次毕业设计的主题及基地的选择,非常贴切,也是检验六所学校教学能力、教学成果及同学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平台。他认为,合格的规划师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在能否为规划对象、规划地区及人群提供优质服务,能否与规划地区的人民共情,认识到他们的需求,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学会一直重视和支持这个活动,也期待终期交流取得圆满成功。恰逢“六一”儿童节,祝愿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永葆童真童趣。
随后,石楠秘书长宣布展览开幕。来自六所学校的毕业设计团队以抽签形式确定了汇报次序,先后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汇报,专家评委对各校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成果汇报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刘宛副教授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委员周政旭副教授主持。
方案从文化历史、三生环境、产业人居三个方面切入,认为基地未来面临文化传承与人居协调、生态服务供应水平提升、城市空间与社会包容三大议题。在柔性城市理念下,提出百炼钢成绕指柔的主题,旨在将亟需转型发展的工业棕地建设成为过去、现在、未来可对话,生态、生活、生产可持续,产业、人群、空间多元化的柔性城市。从柔性筑城理念出发,根据具体目标和问题,通过载底、引轴、聚核、化形四个层面生成规划方案,从可对话的文化系统、持续化的生态系统、多元化的交通系统及产业系统与人居系统三个方面生成柔性城市规划策略。在可对话方面,思考工业遗产的形态继承和活化利用;在持续化方面,思考水岸的柔性更新、建成环境的身心健康促进;在多样化方面,思考产业创新平台搭建、社会健康包容。最后,回归人本位,以东南侧产、居融合区为窗口,透视社会健康包容的无限可能,营建复合街区,营造交往空间。
专家们认为同济大学团队的汇报内容相比中期汇报而言,内容更加完备,侧重点明确、组织方式简洁完整。柔性城市理念的引用非常好,未来可以对柔性营城继续深化研究。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完善建议:
2.从汇报内容逻辑来看,各专题与总的意图的关系要紧密联系,围绕大定位建议将“多元化专题”放在专题系列首位;
3.从关键问题来看,刚和柔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需要再深入阐述,同时,可以在特色塑造、价值呈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方案兼顾发展与安全、激发长三角潜力、发掘创新城价值;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比拼高水平制造、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新要求,确定产业上全面转型提升、面向未来,生态上全面综合治理、面向自然,系统上全面智慧优化、面向人民的新议题,构建新质产城、健康水城、涌现智城。方案提出两横三纵、三类七片、边接五点、一环多级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新质产城方面,编织“智创策源”的区域产业网络,支撑起未来吴淞的新质产城;落位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双生”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健康水城方面,从生态环境、公共活动、居住服务三方面着手,打造会呼吸的水岸线、焕新生的活力源、宜人居的生活圈。涌现智城方面,全领域智联动、高效率智连通、智链接机制设计。方案以人群活动串联未来图景,根据未来生活畅享,形成了春菢创研园、生态绿居苑、数智融合芯、企业孵化器、魅力淞滨坊、创潮新门户等6大标志性空间新场景。
专家们认为重庆大学团队对于时代脉络的把握特别强烈,方案中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城市发展思维、新的理念难能可贵;汇报内容清晰,既丰富又有特色。专家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要关注智城中什么更重要,有了智能以后,城市应该用很“轻”的方法去建设,方案要做“巧”。
2.水城要做强做特,更重要的是把它讲清楚,而不是必须把所有做过的工作全部讲完。
3.产城方面,思考以什么为主要规模。发挥其在每个组团、每个地块、每一个链中的重要作用,来带动服务。
4.一开始的背景很大,但是落到产城等上面时,有一些主观,缺乏一定的中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在规划里经常要思考的。
5.在这个区域里,最关键的一个是工业遗存,一个是水。方案在工业遗存上琢磨得相对较少。
6.三个不同的题材对这块地方的影响,有可能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而是对冲,或者是需要有所选择的关系。
方案以上海2035战略为重要支撑,以生态、创新、人文三城发展目标为切入视角畅想吴淞未来。基于对现状困境的梳理,提出关于“生态、创新、人文”的吴淞之问,在探寻三问的答案中坚持“岁序落籽·点链繁生”的城市更新价值观,寻求嵌入生长的更新措施。通过修复蓝绿空间、提升城市韧性、营造呼吸城境打造呼吸之城,回答如何重塑生态格局、赋能绿色转型的生态之问;通过培育产创融合链、引领本土文旅链、联结高效交流链打造链接之城,回答如何架构创新链网、布局产创链条的创新之问;通过延续精神核心、传承本土记忆、嵌入人文关怀打造赓续之城,回答如何提振城市精神、点缀美好人居的人文之问。在呼吸、链接、赓续三城的目标引导下,未来吴淞地区,将是斑网式生态基的主体功能区,上海北转型创新引领的源上之原,以本土文化记忆为底蕴的人文记忆传承核心。方案通过创新触媒、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创新主体四大主题,选取六个节点进行细化设计。
专家们认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的汇报整体上结构清晰、成果完整。尤其采用更新的方式做新区,以及将生态机制区的概念和一般建成区的概念重合,形成更多组合方式和指标。
1. 在着力点方面,可以看到课程教学的规划设计理解和作为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理解不一样,在实际中做如此大的项目,着力点会放到空间规划上,重点考虑其运作与管理。在项目中要考虑空间的使用人群以及这个空间交融的方式,进而实现人群的正常交融和相互发展,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也是比较难做的方面。当然,在教学中,把所有知识进行综合使用,对未来做实际项目是非常有帮助的。
2.在落地实施方面,一方面要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通过资金投入来回顾规划过程,进一步思考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哪些变化;另一方面要考虑运营管理的问题,思考空间使用人群的维护、交融的方式等。
在实现全球卓越城市目标之路上,团队以五个“人人”为目标,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通过极致二元、极致包容、极致混合、极致留白的规划导向,构建有魔力、上海味、新秩序的设计片区。方案的目标定位,是让吴淞创新城从老工业场地变为“科创”、“文创”双创核心,成为全球冒险家的新乐园。方案提出了生态重现、空间重构、科创重组、海派重兴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在吴淞计画中,团队希望重现农耕时代的生态肌理,尊重地文,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重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学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人在这里找到归属;希望以产权更新引领“共同缔造”,激发片区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希望焕活“上海味”,以大事件驱动片区发展,探讨留白空间的多种可能。
专家们认为天津大学团队方案基于天津与上海在城市空间格局、营城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很自然地将对于城市的共同性理解融入设计之中。团队使用了借势和造势两大手法。方案从格局上和成果的完整性来看,比较完备。对新城策划的高度有一定判断,出发点很高;对生境的理解相当通透;致敬经典,凸显了天津大学的特点。专家们提出意见建议:
方案有很多可能,比如说一滩平江浦,这个滩是经典的外滩的升级版,还是原先河口地区的河滩的生态升级版,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可能。如果方案将不同可能性的发展能够交圈,可能会很好。
方案从溯源、筑基、融合、共生四个板块展开,首先对场地进行概况梳理,再从文化、生态、产业、生活四个维度推导出方案构想。面对失活的工业遗产,希望通过场所发展,打造一条充满活力的文化脉络,让历史焕发新的生机;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渗透、织补、修复等手段推动城市走向韧性复合;面对低效的生产体系,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焕新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面对缺失的生活氛围,致力于打造水路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美好向往。从文化、生态、产业、生活四个方面切入,突破吴淞创新城发展面临的痛点,最终实现吴淞创新城从2025年-2070年及之后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开发,让吴淞未来文化更有钢铁劲儿、生态更有绿野趣儿、产业更具有创新范儿,生活更有水乡味儿。
专家们认为清华大学团队的方案非常完整,现状分析充分且客观。方案稍显成熟与适中,灵动与活力略显不足。专家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在内容呈现方面,溯源、筑基、融合、共生包含的含义极为丰富,可以突破定标、定局、定策、定型,进而深挖其中规律性的内容;
2.在发展方向方面,未来城市更新都是小地块化整为零,主观意愿发挥的作用很小。会在小颗粒的地方体现匠心,让更多主体参与更新。城市进入存量阶段,才进入众筹阶段,才会让城市更有趣味。时代已切切实实发生变化,可以思考以后的方法论。未来城市发展可能是一种松弛状态,才更显示出好的设计师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方案依托场地江流丰富、工业遗产密集、新时代的特点,结合“流”作为设计方案的核心,通过前期分析溯流、城市基因归源,提出浜江汇流、乘海而兴的愿景,最后将方案生成汇流,形成策略与节点设计,提出多要素交融的设计方案,打造东西交融的吴淞片区。方案提出“东西交融、汇联全球的融创水城”的定位。从生态、产城与文化出发,未来着力打造三江交汇流动宜居的韧性水城,入海汇联转型发展的科创智城,时空流聚文化领航的旧场新城。方案以蓝绿交织构建以水为本的生态网络、创新赋能打造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文韵彰显营造与水相生的游艺都市。最终在生态西溯、产业东潮的冲击下,以文韵交织实现东西交融,得出总体空间方案。各类要素流转集聚,最终达到浜江汇流,乘海而兴的吴淞图景。
专家们认为东南大学团队的方案条理和逻辑性很好,非常精彩,项目成果中能明确看到东南大学的设计风格,建筑学功底深厚;方案从宏观到微观,分析到位,开发方式和空间功能做得很细致、很深入;汇报拆分为分区、分类、分型三部分,成果圆融;此团队的终期成果相比中期成果,延续性最强。专家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方案深度如此深的情况下,通常要有明确的开发方式和经济测算,明确交代运作模式和回报方式。方案缺少一个环节,那就是找到平衡,达到产业平衡、资金的支出与回报平衡。
2.根据方案判断出来的问题,这个地方有压力无引力,有动力无魅力,后面的方案应与前面作出的判断对应起来、结合起来。
3.在城市更新的大前提下,以后的规划、设计、策划会更加丰富多彩。大家可以去了解并思考一些相对微观的东西,拓展知识面、关注点。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走过十二年的探索与发展历程,未来将如何发展?各位专家学者和六校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寄希望于这个平台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维也来到会场,对各位专家学者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办活动表示热列的欢迎。
张维主任鼓励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多参与首都规划,也欢迎大家加入责任师规划团队。他指出,城市的活力源于专业与生活的融合,脱离生活、脱离城市运行的真实状态,只研究专业,实际上是有风险的。他欢迎大家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展览优秀的规划成果,也希望大家对首都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王富海指出,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进入新常态,城市进入到微建设、运营的时代,只有在运营的前提下,对城市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好主意。“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应该突破传统认知的束缚,摆脱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改善城市。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问题分析,认识城市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通过现实办法解决现实的问题。未来如果期望规划专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规划教学上应多结合现实。
朱子瑜表示,就这次毕业设计的主题来讲,“创新驱动”是强调未来城市要重视创新功能、创业空间、创意产业等方面,对此要有能力提升,例如准确判断空间资源价值,具备区划空间政策、营造空间形态、服务空间运营的能力。“绿色转型”重在“生态为底、安全为重、民生为本、文化为魂、有机为法、持续为道”,这些内容同学也都运用到了汇报中,非常有价值。
袁牧认为,学校做规划项目和规划院做规划项目的思路和方式很不一样,以这次的项目为例,规划院会在分析现状情况之后,总结出最需要解决的三至五个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是否都是规划所能解决的,可以联合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样,规划就会为相关领域的人创造一系列的机会,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机会。规划专业的师生也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这将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自身改变的机会。
六校教师感谢了中国城市学会的学术指导和活动组织,感谢与会专家的悉心点评。教师们对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寄予厚望,希望未来越办越好,成果越来越丰厚,期待师生们能在活动同成长、不断进步,预祝学子们毕业快乐,带着在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的经历与感受,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路前行。教师们对未来活动设计、组织、选题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石楠秘书长希望老师们从未来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思考“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这个平台的发展。这个平台是老师、同学、用人单位之间互动的平台,大的发展方向可以保持不变,但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经对开发空间做了严格界定,同时城市更新的任务压力很大,以往的规划教学受计划影响很重,比较强调蓝图、愿景,而更新阶段更重要的是留痕、实施及不断修正与优化,体现过程性的内容。未来六年乃至十二年,这个平台如何发展,如何更吸引同学们参加且让他们有更多收获,从方法、内容、形式上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教育 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原标题:《规划教育 春秋十二载,梦想再启程,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重聚京华》
- 2024-10-27 剧情设计简历模板
- 2024-10-27 课长工作经历简历范文
- 2024-10-27 财务主管求职简历6篇
- 2024-10-27 刘新乐同志简历
- 2024-10-27 《飞机上的特殊待遇》韩剧(2024已更新)最新版本 - IOS安卓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