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视频
汽车工程系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院系设置 > 汽车工程系本专栏包含运载工程相关的综述文章共4篇,内容覆盖全线控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底盘协同控制研究综述、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方法综述、社会认知自动驾驶、深海采矿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及系统方案综述。论文作者均为国内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团队,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东南大学殷国栋教授、清华大学曹东璞教授、中南大学刘少军教授等。
以全线控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底盘协同控制在整车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方面的基本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围绕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底盘容错控制、车身姿态控制与车辆平顺性控制四个方面,全面综述了全线控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底盘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研究进展。
张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控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及面上基金项目各1项、工信部专项课题1项以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担任《Sustainability》期刊交通领域主编、《Automotive Innovation》等5个期刊副主编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出版著作3部;获2022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2年度中国仿真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震坡,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2011计划)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工作;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3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译)著11部,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59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项;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总体组专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新能源汽车”总体组专家等。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车辆电动化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与驱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系统、车联网等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创建了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2011计划”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著作8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及省部级奖多项;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府顾问,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
丁晓林,北京理工大学特立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理论与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以及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EI论文 11 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评2023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介绍了环境感知系统软硬件架构,对智能汽车感知系统的主流传感设备以及车载计算设备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系统软件架构三大模块,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感知算法部署模块以及数据通讯模块;
围绕智能汽车环境感知四大关键任务:目标检测与语义分割、多目标跟踪、意图识别与轨迹预测、环境建图,详细阐述了面向各感知任务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各类方法、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优缺点等,对不同技术路线下的实现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对当前智能汽车环境感知领域的关键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面向各种复杂天气、光照以及感知盲区,多模态融合、V2X协同感知、三维协同感知将成为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殷国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务处处长,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智能电动运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近五年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电动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与车路协同、高端机械装备等研究。
耿可可,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低辨识度环境下目标检测与识别、车路协同跨域融合感知与行为决策等。
彭湃,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网联车辆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智能车辆环境感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激光和视觉SLAM等。
王子威,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车辆环境感知系统,包括环境目标检测与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
和记app官网
柳智超,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目标检测。
面向车脑-云脑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落地,基于自动驾驶、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多学科交叉,提出社会认知自动驾驶框架。通过赋予自动驾驶系统社会化属性和认知能力,提升高阶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安全性、高效性和舒适性;
针对车外/车内交互,围绕面向社会认知的车辆侵略性建模、强交互场景的社会认知决策、紧急工况认知决策、智能座舱场景-功能基础体系、舱内人员情绪/晕车认知与调节展开系列研究;
介绍了自2015年开展的社会认知自动驾驶人机接管研究,提出了驾驶员非驾驶任务下注意力水平辨识方法、驾驶员接管过程神经肌肉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基于触觉反馈的自动驾驶接管控制。该研究为未来车路云一体化接管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王聪,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运动规划与主动安全控制相关研究,累计发表SCI检索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纵横向项目。
以深海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为对象,分析了商业生产要求下可能选择的采矿系统基本技术方案,梳理了采矿船需具备的基本功能并估计其排水量及主要尺度参数,推荐了采矿车采集装置和行走装置的结构形式并测算其尺度规模,分析了大产能指标下气力提升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水力提升系统的初步设计及主要零部件的选用方案;
通过对深海采矿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和商业开采系统基本方案的综合分析指出管道水力提升已成为当前深海采矿系统的主流方案,深海采矿技术与装备研究已达到开展商业采矿系统装备开发的水平,而尽量减小采矿作业对海洋环境的扰动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方向。
刘少军,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名古屋中日联合培养博士;中国大洋协会“十五”深海技术发展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海矿产规章制定与海洋强国研究”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技术与装备及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项目、国务院大洋专项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科研奖励。
康娅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深海采矿扬矿装备的研制与多相流数理建模及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并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 2024-10-25 山东交通学院好专业——车辆工程专业_头条新闻_大众网
- 2024-10-25 十大热门专业解密 车辆工程就业率最高
- 2024-10-25 考研车辆工程专业容易上岸的大学怎么选择
- 2024-10-25 就业率三连涨 车辆工程专业仍是职场“宠儿”
- 2024-10-24 报考志愿注意了!对口率高就业率好的十大专业是这些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