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国际合作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充分表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面对新时期技术变革提速、国际分工重塑、产业竞争加剧等挑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做好数实融合这篇大文章,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是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化。促进数实融合,就是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以数实融合为关键特征和主线脉络的新型工业化,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根基,全力塑造国际竞争的主动优势。
数实融合是破解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难题、保持实体经济“量”“质”齐升的现实需要。习指出,“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特别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受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影响,我国制造业比重出现过快下降趋势,加剧“产业空心化”风险,根本在于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不强、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投资吸引力不足。促进数实融合,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全面渗透制造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引导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运用系统手段确保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
数实融合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习强调,“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立足“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实施“两化融合”行动策略,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工业制造领域加速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促使产业要素全域连接和全面贯通,不断打破工业原有的封闭生产体系,加快制造体系向开放化、平台化、协同化方向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动力、模式、机制深刻变革。应当锚定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目标,把数实融合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线,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构建以数据为驱动、平台为支撑、开放协同为特点的新型制造体系,以数字化全面赋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实融合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大国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习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创新成为科技革命的主战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分化重组,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把数实融合作为战略重点,以数字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更多创新,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发展格局也随之深刻调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当以数实融合为主线,实现数字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形成具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关键竞争力和核心地位,从而赢得未来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促进数实融合,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数字技术等新型要素红利,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探索新型制造模式和业态,构建与先进制造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支撑和产业生态,引领和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
加快要素变革,以数实融合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数实融合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蕴含价值的数据,以技术融合为引领的产业创新范式快速变革,正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和竞争力构建的关键要义。新型工业化要实现从规模投入驱动增长向质量效益优先的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将发展动力放在更多以释放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型要素价值上来。一方面,利用我国健全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加强高质量工业数据资源的积累,推动蕴含工业技术、工艺经验、制造知识和方法的数据显性化、模型化、系统化,将数据价值转化为创新源头供给,激发更多符合我国产业特点和技术需要的基础创新。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和产业技术融合创新布局的整体谋划,以数字技术手段推动创新装置共享、知识分享和服务平台升级,更好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互促通道,带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整体升级。
分类推进转型,探索不同类型的数实融合发展路径。我国工业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但业务流程、行业结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应当分阶段引导、分行业施策、分主体推进,探索实施多路径并行的数实融合策略。一是推动战略性产业数字化引领突破。依托发展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消费品、原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人形机器人、先进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产品高端化发展,深化智能工厂、人机协同、产业大脑、数字孪生等应用,推动单一企业数字化向产业链数字化的系统升级。二是分行业引导数字化应用普及。推动各地立足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强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服务商多方协同,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推广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资源池,扩大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培育低成本、易部署、轻量化解决方案,依托城市、园区、“链主”企业等各类主体优势,引导和带动中小企业探索多层次数字化创新应用。
强化创新引领,以数实融合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水平。在数实融合的带动下,制造业的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正发生重大变革,促使制造业价值分配从按环节分配向服务增值、用户赋值、平台创值等方向延伸。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要把握制造业价值链演变机遇,培育发展新型制造模式和业态,促进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价值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通工厂、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等数据流,推动产品功能在线升级、内容服务实时更新、关联服务及时响应,构建覆盖数字内容运营、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维、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服务的产品生态。二是深入推进生产侧与需求侧深度融合,搭建广泛链接用户的社群平台,吸纳消费者更多参与众包设计、柔性制造、场景营销、数字品牌打造等环节,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大协作生产。三是深入推进制造业与平台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全要素、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上平台,发展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云制造、虚拟制造等新模式。
夯实发展根基,构建高效稳定的数实融合发展生态。数实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减弱了对土地、厂房等“硬基建”的依赖,进一步依托网络、软件、平台、数字人才等“软基建”向数字空间映射和重构。同时,这也引发更多因网络和数据安全问题造成的产业安全隐患。一是加快工业领域的数据、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充分流动、共享融通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二是着力突破数实融合核心技术、基础元器件、关键软件等发展短板,培育发展集成式、定制化、可扩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型应用,提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能力。三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数实融合领域“新工科”建设,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培养兼具数字技能和工业底蕴的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管理创新人才,打造大国“数字工匠”。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建立符合数实融合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现代化产业治理体系,是最大化释放数实融合价值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数实融合广度和深度的加速拓展,产业治理要素、主体、场景、环境日益复杂,需加快治理理念、方式、机制转变,加强产业开放合作,提升产业治理效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整合产业治理业务条线,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产业运行监测、政策实施评估、治理流程优化,促进技术、要素、产业融合等领域治理的共享协同。加强跨行业融合领域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持、机制创新,打破行业垂直管理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全过程数字化监管,支持更多融合型业态和模式发展。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行业监管职能向产业服务职能转变,加强数实融合发展路线图研究,发布产业转型指导,研制和推广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培育发展一批转型咨询、诊断评估、供需对接、测试验证、人才培训、方案推广的服务主体和平台,更好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高水平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深化产业数据开发利用,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构建金融有效支持数实融合的体制机制,探索数据资产抵押、企业数字信用、大数据风控等新型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引导资金更多向数实融合领域流动。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放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准入限制,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开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市场,吸引国际领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参与国内竞争,进一步倒逼国内服务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布局“出海”市场,拓展东南亚、中亚、中东、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扩大数实融合“中国方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和记ag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 2024-10-27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 2024-10-27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深远
- 2024-10-27 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七
- 2024-10-27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 2024-10-27 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