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视频
国际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和记官网·(中国区)官方网站 > 院系设置 > 国际教育学院专访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晓明——牢记初心、应对危机、突破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援外实践与探索
201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中国打响。为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国内高校也纷纷积极投入到防疫抗疫当中。作为承办国家对外人力资源援助(以下简称“教育援外”)项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也迅速构筑起一条严密的疫情抵御防线,吹响了抗击疫情的“冲锋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所承办的教育援外项目起始于2009年。该项目从开始到初建,只有半年时间准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选派了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当时的国际文化教育中心主任)、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专家王晓明教授负责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王晓明不负重托,勇于创新,带领学校援外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援外项目,本刊对王晓明教授进行了专访。采访中,王晓明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援外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牢记教育援外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应对包括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内的时代挑战,以独具特色的项目优势化危为机;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准确定位,把好人才培养关,以发展好、服务好教育援外工作。
《世界教育信息》:自2009年起,贵校的国际教育学院承办国家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援外培训项目,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该项目的建设初衷及成效,并谈谈教育援外对于我国的意义。
王晓明:新中国建国以来,对外援助项目不胜枚举,而对外研修是近十年来各发展中国家比较青睐的方式方法。对外研修具有“促感情、得人心、见实效”的独特优势,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资源聚集效果显著,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在推动实现国家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深化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外研修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了它的优势: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和战略实施;二是提高发展能力,传播中国经验、中国理念,实现管理经验和技术转移;三是提升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扩大国际影响;四是编织广泛、多层次的国际友好网络,夯实对外关系民意基础;五是拓展对外合作,在政党、智库、文化、媒体、军事等诸多领域多层次开拓合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为发展战略,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研究中强调服务决策和适度超前,不断提升公共政策研究质量,增强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承办对外研修项目正是为了积极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智库的职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介绍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研修主题包括治国理政与执政能力、智库建设与国情研究、“一带一路”合作治理等。一系列项目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自2009年起,我们承办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并自2018年起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非洲研究院交办的培训项目。截至2019年12月,围绕中国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等专题,共举办研修班61期,培训来自102个发展中国家的1560名官员和学者(含社科院主办的研修班学员65名)。参加培训的学员有很多部长级官员和大学、智库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他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得到了多层次的学习和交流,并与社科院援外项目的专家、学者和负责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产生了积极并深远的影响。
援外培训是为了给援外项目培养更好的人才。教育援外对我们国家和受援国都有许多积极意义。一方面,通过参与研修班,各国官员、学者在中国亲身学习和体验,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深化了与中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也与我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培训结束后,他们纷纷表示由衷的敬佩,对我国给予这些国家的无私帮助表达诚挚的感谢。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援外及其培训项目,我们也发现了一批真正知华、友华的各国朋友,他们也一定能成为推动中外关系发展的中坚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贵校在承办教育援外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一是积极开展官员研讨项目,关注国内外前沿。自2013年起,国际教育学院连续承办了四期部长级官员研讨项目“非洲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统顾问研讨班”及三期“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总统顾问研讨班”。研讨项目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沿理论成果,展示了关于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前沿,也代表了中国最高智库与发展中国家内阁顾问在这一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七年来,我们共邀请到158位发展中国家部长级、司局级官员来华参加研讨,促进了各个国家政府高级顾问间的交流合作,开拓了政策咨询与分析的视野,丰富了政策工具与评估的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同时,这一主题也开创了国内举办国际部长级官员研讨项目的一个全新领域,得到了发展中国家政府首脑顾问的高度评价。
二是扎实完善对外研修平台建设,注重跨学科跨文化交流。我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对外研修平台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建立的一套跨学科、跨文化研修平台,历经10年逐步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台机制,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在对外研修中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的学科多样性,在金融、社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领域开展多学科教学和交流。第二,在对外研修中引入跨文化建设。跨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教育基础。第三,国际化定位的多语种教育共存。平台涉及30多个学科、100多个国家文化。
三是组织参与实地考察,开展互动网络化建设。在授课与讨论之外,国际教育学院更注重通过安排各国官员实地参观考察中国地方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当代中国。研修班考察地点遍及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陕西、湖南、江西、贵州、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从田间地头到矿山工厂、从科研院校到党政机关、从城市社区到乡村农家、从金融中心到知名企业、从经济特区到老少边穷、从秀丽山河到文化古迹,到处都成为学员了解中国国情、贴近中国民众、感受中国文化的课堂,考察交流活动也实现了发展经验的共享、理论认识的深化、治理理念的升华。同时,研修基地的建设在地方省市都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包括贵州时任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湖南时任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时任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同志等在内的省市领导均专门接见外国官员和学员,亲自介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与外国官员学者深入交流,分享实践中的思考成果。在考察中,各国官员了解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由领导,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建设美好家园的创举,一次次震撼心灵的旅程让学员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他们坚定发展富强的信念产生了积极作用。
上述互动基地的设立充分解决了对外研修中遇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体验式学习使参训者成为培训的主要参与者,而角色扮演、文化模拟以及实地考察是参训者积极体验的重要方式。同时,互动式培训使得参训者同当地人或已归国的外派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获得派驻国当地第一手资料,使得地方及相关单位可以在各参训国展开此类培训或开展其他合作业务,也有利于中国地方及企业的国家形象宣传。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球抗“疫”背景下,贵校在教育援外过程中有哪些举措或实践?
王晓明: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举国打起防疫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的时候,参加过我校组织的援外培训项目的非洲官员和学者纷纷来函或通过社交软件,向我校致以慰问。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底开始,截至2020年4月13日,已陆续收到来自南非、津巴布韦、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16个非洲国家的50余条慰问信息、4个视频、4封慰问信。许多非洲朋友更是以“friends of CASS in Africa”的名义发来了集体支持信。这是我们10年来坚持开展对外援助培训工作的成效。我们已及时跟这些非洲朋友们联系,给他们回信,表达了我们的感谢之情,介绍了目前中国的疫情情况、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并介绍了我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做法。具体而言,我们在疫情下的新举措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第一时间,凝心聚力,师生防疫齐上阵。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大学防控指挥部统一指挥和指导下,我们学院也成立疫情防控小组,也适时发出《致非洲朋友的一封信》,主动出击,向远在非洲的学员、校友和合作伙伴介绍目前有关中国疫情的真实情况、措施和成效。
当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之时,我院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及时向学员通报中国的抗疫进展和抗疫措施和经验。3月3日至4月13日,我院已给援外研修班近888名非洲学员回信,对他们在疫情期间对我们的支持与慰问表示感谢,也向他们通报了疫情的最新进展,并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中国政府为抗击疫情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经验,以及社科院大学为保障师生安全、稳定教学秩序而实施线上教学的做法。
二是彰显家文化教学理念,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渡难关。在抗击疫情期间,国际教育学院浓郁的家文化教学理念进一步彰显。当疫情在海外肆虐,全球大多数国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难时刻,我院自3月20日起陆续向援外研修班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修班共102个国家的1560名学员发去了慰问函,表达我们对学员的挂念,并向他们介绍了行之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参加援外的官员、学者都叫我“妈妈”,当我国疫情发生时,许多在家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的参加过援外培训项目的外国学子也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社交软件等渠道联系到了学院,甚至很多直接联系到我本人对我们表示关心。当全球疫情肆虐时,我这个“家长”也带领着学院兄弟姐妹般的同事,关心关爱各国参训人员。第一时间向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送去关心和祝福,同时询问了解疫情的发展态势和影响,也分享了中国抗疫的有效措施。
学员们纷纷表示感谢,说我们的关心和惦念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无论离开多远多久,社科院永远是他们心中的家,是他们最惦念的地方。他们将坚定地站在社科院师生身旁,站在中国人民身旁。这些充分体现了国际教育学院10年来援外培训工作的成效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贡献。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共克时艰,全球助力抗疫情。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绝不是孤军奋战,国际社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们许多宝贵支持。连日来,非洲、亚洲、美洲、欧洲等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国家的学者、学员均第一时间向我校致电致函,表达了与中国人民并肩同行、抗击疫情的愿望。我们也致力于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让中国的抗疫经验“走出去”。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贵校教育援外工作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以及这期间可能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王晓明:新冠疫情的暴发确实给我们的援外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数。疫情暴发之初,我们曾判断,国内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几个月之内无法正常开展援外培训工作。虽然国内的疫情较快得到了控制,但疫情向世界其他国家的蔓延势头却不在我们的预料和控制之内,特别是疫情如果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大范围传播,出于控制可能的外部输入病例,我们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暂缓邀请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学者来华学习。来华培训工作的重点则要根据国内外疫情控制的情况再做决定。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和历年参加培训的外国朋友都互致慰问,也在探索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线上研讨和交流的可能性。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也将面对这种挑战,更多地通过网络渠道,广泛邀请社科院中青年专家学者参与网络授课与互动。另一方面,在线研讨可以不受空间地域限制,可以邀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朋友参与网络学习,为希望更多了解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外国官员、专家提供与中国一流科研机构和智库交流的机会,开拓出援外培训与教育的新渠道、新方法。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为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和机遇,应重点培养哪些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以更好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援外工作?
王晓明: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援外工作,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终身学习也是我们每次承办新项目的动力,每次开班我都会和同事到相关研究所向专家咨询、学习和讨教,逐渐让自己成为有众多学者支持的项目负责人,也逐渐开阔视野,本来单维度的研修计划逐渐丰富成为立体的存在。
我们的团队围绕中国发展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上构建了针对外国官员和学者的完整培养体系,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专家授课团队。其中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李培林教授、前副院长朱佳木教授、李慎明教授、李扬教授等;也包括担任或曾任相关科研院所负责人的黄晓勇教授、王镭博士、杨光教授、郑秉文教授、潘家华教授、张晓山教授、周弘教授、李周教授、陈光金教授、王国刚教授、潘晨光教授、胡滨教授等。
现在,援外项目的课程越来越受欢迎,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根据援助国的不同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在国内开设的“国家治理能力”“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与小额信贷”“农村发展战略”“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经济发展与金融管理”“中国人口统计综合经验交流”“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等各类课程都在设计准备开设远程课程,等疫情结束、全球稳定了,也可以开到国外去。2019年12月,社科院院长谢伏瞻教授带领30多位社科院的学者走出国门到南非、塞内加尔和埃塞俄比亚以中国非洲研究院名义举办了三场颇具影响的论坛,加深了社科院学者与非洲国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的援外培训也可以“走出去”,办到受援国,让更多的人受益。
几年前,我曾在接受访谈时说过,普通人很少有改变国家的能力,但教育这件事,却如同振翅的蝴蝶一般,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不知道的地方掀起飓风,产生蝴蝶效应。我们团队成员都将承担起自身的民族担当,以自己的专业所长,尽传播中国文化之责,用教育架起对外交流之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合作举办“金融管理硕士”(Tulane-GSCASS Master of Finance,简称MFIN),此项目于2012年教育部批准后,截止目前共计8个班,毕业百余名学生。,旨在培养综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学生在职学习,学生毕业可获得美国杜兰大学颁发的金融管理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所获得双证国家承认,与一月统考双证具有同等效力,可用于考公务员、晋升职称、继续读博、享受国家积分落户计划等。
美国杜兰大学是全美排名前50的著名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自2012年与美国杜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金融管理硕士(MFIN)项目及能源管理硕士(MME)项目。两校共同设计的课程体系将快速发展的全球金融、能源市场与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紧密结合,旨在培养既通晓国际规则,又熟悉中国国情的高级专业人才。2020级教育部认证的中国社科院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硕士/能源硕士招生进行中,欢迎咨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和记平台
- 2024-10-25 思源基础教育学院院长张沁文:打造高质量育人体系培养卓越人才
- 2024-10-25 本土教育向国际教育学什么
- 2024-10-25 “红牌专业”排行榜出炉汉语国际教育学独占鳌头就业前景最好
- 2024-10-25 内蒙古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行到访西安交大国际教育学院
- 2024-10-24 2022年度封面人物系列盘点(五)|专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阎凤